close

super size me  

記錄著一個各方面看來都可稱為健康的人-摩根,進行為期30天的麥當勞計劃;在這30天之中,他僅能食用麥當勞售出的食品、包含飲用水;麥當勞沒賣的就不能吃。對許多人來說這不會是一個困難的任務,可能還是一件令人興奮又開心的計劃;然而,隨著一天天過去,褪去華麗甜美又歡樂的外衣後,直接的體態變化、危機顯現的體檢報告、令人失望的性表現在這樣可預料卻又嚴重的超出意想的結果之中,發出足以改變現實社會的力量。

 

 

透過大量的數據報告以可量化的方式試圖建立客觀立場,提供給麥當勞的支持者有初步接受此片的可能,同時以數據的差異變化讓觀眾瞭解事情的嚴重性;不過,量化也許是科學理論的重要方法,但是這樣抽離自身經驗的數據未必是觀眾能夠直接體會的,並且當過多的數字在眼前閃爍,觀者只能被動的吸收甚至變得麻痺無感。這並不是一個錯誤的方式,但我相信會讓摩根想做這樣的事情應該還有其他更深刻的觀察與體會,往往真正動人引起共鳴的是訴說者自身的感受與經歷。

因此,在這部影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摩根在這30天裡所經歷的變化,第一次挑戰super size餐吃到吐的狀況、醫生的告誡與母親對他無條件支持的愛、成癮的徵兆、這段時間的生活片刻;可是我總期待有更多他在這段時間裡的情緒掙扎、行為表現,以更加直接更細膩的觀察來看待自己。

儘管以紀錄片的結構或內容來看他儼然像個實境秀,super size me可能難以做為一部經典,卻對當時的環境給了迎面痛擊的重拳;提醒社會面對:個人對營養資訊的普遍性無知、企業對社會責任置身事外的旁觀態度、政府機關對民眾健康與教育的遲鈍木然,這些因素讓這部影片成為飲食歷史上重要的轉折點,並發揮影響力為社會帶來不可忽視的價值,一個飲食革命的號召。

如今十年過去,美國的飲食革命還再持續,也透過傑米奧利佛與TLC製作的節目,以戲劇化的方式推動著;這部2004年在美國製作的影片,也許在台灣可以樂觀的以為這並不符合我們社會情況,相信教育有完善給予學童足夠的營養知識、相信除了速食我們還有很多美食可以選擇、相信政府會有完善的把關系統、相信企業擁有良善的本質,可是在2013年一連串的食品安全問題下,你的信念是否動搖了?明白企業的良心與盈餘拉扯後會是多麼不意外的下場、明白政府是多麼不強大不勇敢、明白餐飲業對加工品的依賴與技術越發式微、明白我們沒有照顧自己的烹調能力也沒有足夠的知識做選擇。

麥當勞在台30年,菜單做了相當多的調整,提供相對營養的牛奶、沙拉、茶飲,或許因為補償作用我們會去選擇這些,甚至成為孩子說服家長購買麥當勞駁回反對的籌碼,可是這真的讓他成為營養的一餐了嗎?2013年初,麥當勞台灣分公司誓言三年內要在台展店達500間,去年底時即達成400間;當麥當勞形成了社區的一員,我們要如何教育自己、孩子面對更多且無所不在,裹著歡樂、美味糖衣令人難以抗拒的惡魔果實?

 

延伸連結:

1.(11歲的演講者)Birke Baehr:我們的糧食系統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2.傑米奧利佛的願望:給與孩童食品教育

 

 

arrow
arrow

    A-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