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回想6歲到18歲經歷過的"事","年少時代"就是把這段期間重要的事件濃縮在不到三小時的片中。或許,Facebook過幾年就會幫我們剪接好這些年來記錄下來的影像、文字完成一部自己的年少時代或青年時代或老年時代。

 

 

 

看梅森從6歲躺在地上看七龍珠,我在回想悟空髮型各自屬於什麼階段;小學跟朋友玩Gameboy,我又心想這個遊戲卡帶有沒有玩過;cosplay成哈利排隊購買哈利波特-混血王子的背叛,石內普蒼白的臉龐瞬間浮現;男孩們沉迷在wii中,被朋友電爆的畫面記憶猶新;國中時女孩們風靡在幕光之城的小說情節中,同為自己的無感而有無奈的認同;大家依賴facebook手機不離身導致精神處於"中間狀態"的弔詭,就像我們與朋友聚會時常見的場景;還有多首神曲都熟悉的成為配樂。

這些全球通行的主流文化超越語言的隔閡、國家的距離,你我多少都經歷過,成為個人與他人之間沒有差異"一般性"的組成因素。這些片段,我並不希望導演理查.林克萊特是為了提升與觀眾間的共鳴所安排的內容,而是企圖提醒我們什麼才保留下來的畫面。以導演使用相同演員每年拍攝3、4天長達12年總計39天的過程來推論,我樂觀相信他想表達更深刻的內容,才能使他走過長達12年等待的過程。

 

  

在單親比例居高不下的現在,父母離異可能比家庭美滿更具有一般性,家庭的衝突成為現代人們成長階段最深刻的傷痛,也因此歷經雙親分離、兩任酒鬼繼父的梅森那憂鬱氣質似乎理直氣壯說得通了。或許因為自身的背景能瞭解在大人衝突下無能為力的難堪,不過人生就是經歷痛苦在期待與失望來回折返後生命有了層次,然後,成長。雖然至今仍不知道長的好不好!

梅森一句:我懂,回應片末大學新朋友說:其實不是把握當下,而是當下把握了我們。但,我還不是很能掌握這種被掌握的感覺。

年少時代故事   

梅森討厭繼父們不自知的以自己眼光來評判,不斷想掙脫控制"做自己",長大後卻輕易接受以問卷調查作依據將學生區分成八種類型來分配大學室友的操作方式。讓我感嘆所謂的獨特性,也不過是八種類別的其中一種,正常得很。一一走過不斷成長、老去的過程,體驗可能很重也可能很輕,無論如何時間就這樣來了、走了。迴盪在整部片的核心"時間"裡,身為人是多麼渺小、無法操控。

年少時代梅森  

整部影片感到最痛的不是因為有個狂躁瘋癲個性、成績全A姐姐面臨有苦難言的梅森,也不是經歷兩任酒鬼繼父、無法好好與朋友道別倉促搬家、等待周末父親出現的梅森姐弟,而是,梅森的老母。每次梅森老母目送兒子的眼神,沉沉的在心裡砸下榔頭。理查.林克萊特擅長以銳利對白來為生命事件作註解,此片中也運用在梅森媽媽的角色上,她一出場就遭受自損或兒女操刀句句砍得見骨的話語。

 

就像在第一個酒鬼繼父爆走後,梅森說:繼父是個混蛋。梅森媽說:他有他的優點,至少我們有了家。梅森說:我們早就有家了。

家一直不是角色齊全,演著各自的戲份就能成為家,也不是有大房子物質充裕的才能稱做家,只是很多時候我們深陷在這樣的邏輯中。強調堅守崗位的責任沒有錯,但同時成員間是否真正關心彼此、認真的交談、重視彼此的感受才是家之所以為家的特質。

 年少時代  

在第二個酒鬼繼父離開後,帶著老花眼鏡的梅森媽拿著滿桌賬單,對梅森說她要把修繕費用高的大房子賣掉。毫不掩飾的說:我人生的前半輩子都在做錯誤的決定,後半輩子都在擺脫這些垃圾。

梅森爸媽的不完美顯而易見,可貴的是梅森爸媽坦承向他們告解那些錯誤,讓子女在家庭中承受的傷痕淡去不少。

 

梅森心情愉悅要離開家裡時梅森媽崩潰,哭著說:我覺得人生過得太快,你們的出生,我的碩士學位,成為大學教師,再婚又離婚*2,你們高中畢業離開家。這些里程碑就這樣過完了。梅森回她:你是不是忽略了往後的四十年。

或許未來40年還有很多里程碑,但這時我想梅森媽應該吼著:我的脆弱,你不懂啦!梅森將上大學期待又害怕的刺激,梅森媽看著兒女離去進入空巢期的失落與恐懼,不同階段看待時間全然不同的心情成為彼此不能理解的距離。

 

年少時代橫掃2014年各大獎,成為今年非看不可的十部電影之一。這部片能夠提醒我們:在不斷推展的時間後什麼留下了、什麼離去了?

導演用了165分鐘巡禮年少的12年,我們用多少時間回過頭看自己的年少?

在一般性的世界裡,我們的獨特性在哪?


 

 

奧斯卡三大入圍影片:

 

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服裝設計、最佳藝術指導

 

年少時代: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

 

鳥人: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攝影、最佳混音

 

 

arrow
arrow

    A-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