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京都北山的庭園餐廳,由300年歷史的酒藏轉型而來。在古老建築中享用當地京野菜呈現義式料理是京都特有的京義式餐廳。
遠離觀光景點,座落在寧靜的北山上,小小的路上少少的車輛,離京都車站約半小時路程,抵達前我已睡得安穩。下車映入眼簾的街景讓我舒坦醒來,自在的張開雙手深吸一口氣。
低調的門口一旁寫著今天在此舉行婚宴的兩家姓氏,是的,這裡可以舉行婚宴。
不過這天我不是來喝喜酒,只是來吃午餐。
愛染倉佔地3000坪沒有浮誇取寵的華麗,以素雅簡樸風格在偌大庭院造景中,帶領人們融入自然沉澱身心。
這裡毫無疑問成為我筆記中最適合舉行婚宴的地方之一,是說記下這些的用意自己也不知道。
愛染倉あぜくら Azekure,底下是以我尚未學好的日文來解讀,非常一廂情願!
愛 作為結婚儀式宴客場所與親友分享,並獻上對新人的祝福。
染 透過野菜傳遞農家熱情,沾染上四季風雅與自然的恩惠。正如生活酸甜苦辣未必美味卻也都是滋味。
倉 在具有歷史的建物中,慎重見證雙方締結關係。300年歲月在人們的愛情裡毫無疑問成為永恆呀
詳細介紹請見-愛染倉官網
帶領我前去愛染倉的大哥常讚嘆日本以景造景的功力,以前總認為風景不過就是自然,何需造景?
在走訪後才感受到這種魔力,原來所謂的造景是以自然為字,讓四季吟詠成詩的過程。九月,初秋。樹葉仍鮮綠未見一絲秋味,依然有著夏天的活力。不過山丘上的愛染倉有徐徐的風在吹...
於是,樹木在季節裡更迭色彩。夏天裡石像在捉迷藏,在深淺不一的綠意中若隱若現。深秋柿子葉、楓葉都染著鮮豔的紅,告示年終將至請把握時機。冬天寧靜留下白紙描會著形態的雪白與黑。看了其他季節景色才發現,原來,初冬是色彩最多的時刻,灰的、白的、綠的、紅的,退去樹葉的初冬有石像姿態優雅穩穩站立陪伴,讓枯枝不顯得孤獨。幾分趣味、幾分安定。相當吸引目光駐足,真希望以後有機會能在這個時刻去看看,畫上幾幅取悅自己的畫!
(下圖是一個月前官方部落格更新的照片,愛染倉部落格似乎有專人幾乎天天發文,越看越瞭解)
穿過庭院,踏入建物玄關外掛著大大一顆的杉球。每年歲末(也就是這幾天),會重新掛上翠綠杉葉紮成球,由於造訪時是九月所以色澤是下圖這樣。
這就像是一年的鐘,在需要透過節日、行事曆來感受時間行走時,杉球無非更直覺表現出時間感。
入門後就是原本酒藏為有利通風的挑高空間,用餐時仰頭看著原木建築大器野性美,工匠井然有序的謹慎,繚繞在遼闊與細緻間。
穿過綠葉與窗,光線整齊曬著暖爐、榻榻米和一隻瓷貓。舒適安逸的好想躺下,讓陽光在身上爬行小睡片刻。
從落地窗望去是充滿想像空間的石子階梯蜿蜒出鏡框,候餐時佐一杯香檳讓胡思亂想都變得溫吞。
番紅花粉在湯上漂浮,橄欖油與奶油任性玩耍隨意在以海鮮高湯熬煮成的南瓜湯裡舞動。濃郁鮮甜味在奶油、橄欖油陪伴下溫潤持久從舌尖到喉頭擴散開來。濃稠程度與其說喝湯不如說是"嚐"湯,明明只有三口左右的份量,在捨不得撈空又迫不及待之間湯匙上上下下一次一點來回數十次。
佐湯可續的手工麵包厚度稍薄讓麵包邊顯得酥香而不是乾硬,與Q嫩內裡協奏恰好。作為佐餐麵包恰如其分,平實不搶戲、不矯情。(但我覺得這篇寫得多情了)
印度料理精髓在香料,義式料理精髓則在香草與當季食材,於是京野菜就成為演繹道地義式料理的角色。而野菜威力在一盤前菜裡就把我收服,兩種風格迥然一辛辣一甘甜的香草,軟硬兼施充滿調戲意味的組合方式,吃草樂趣溢於言表!
菊花瓣清爽甜味自然不造作,配著這些香草單單一顆飽滿毛豆都搖滾起來,秋葵是秋葵也不再是秋葵。每一種食材各自扮演著自己,該苦的苦、該酸的酸、該甜的甜、該辣的辣、該莫名的依舊莫名,誰也沒有配合誰的意思,卻共同灑落一盤驚喜與美好。無論那時、此刻帶來的愉悅都足以讓我傻傻的笑...
四種風味不同香草與底下冒煙的義大利麵均勻拌過,每一口有淡淡番茄香捲起的麵都夾著驚喜,這一口可能清爽、下一口可能辛嗆,中場請熟度剛好的干貝、花枝、蝦仁厚實串場,暖和也踏實。(如果有人知道這些是什麼香草,請跟我說,我很想知道)
野菜烤得微焦,收乾讓蔬菜甜份更濃,日式手法長時間燉煮的豬肉軟嫩ㄧ碰就畫開,咀嚼上仍有豐富肉汁。墊著的是綿密馬鈴薯泥,各自沒什麼不搭,只是非常厚重而顯膩。這是,僅有的負評確保我理智線沒有斷掉。幸好當時有人能分享這道菜,否則整盤吃完它的形象可能掉道深淵了。(覺得,我太苛求了)
義式甜點中不要出現提拉米蘇就是一種解脫
身為遺傳葡萄控,我得說:日本葡萄超好吃。所以,給我葡萄基本上就很美好了。不過,它還付上當季無花果來取悅一個只吃過無花果乾,味覺尚待開發的村姑;手作清爽義式優格冰淇淋沾上些許海苔粉驚豔的味道,怪但怪得好吃。乾燥蓮藕片嚼起來很香、底下黃澄澄有檸檬清香口感綿密輕盈的布丁應該是鮮奶蛋黃醬改良。一大塊糖煮蕪菁沒有美式糖煮的甜膩,讓整體口感濕潤輕盈的甜點有相對重心。
這甜點,洗淨了義式甜點很無趣又不好吃的辱名。期許,台灣義式餐廳醒醒,不只為了強調傳統、進口食材捨棄好吃與在地的可能,急著教育消費者"道地"實際上卻扭曲"飲食"本質。還有什麼比感受到這片土地的風土,更能感到溫暖與驕傲呢?
Espresso,少少的更珍惜,小小口但風味濃烈。
用完餐,到庭院走走。竹子整年翠綠就在剛剛用餐酒藏建物後更高的地方,在鳥語簇擁中踩著竹葉影子拾級而上。
竹林裡藏著另一棟建物,也是婚宴場所。那天中午有婚宴進行所以不能進入!
另一棟完全開放寬敞屋子,是發呆的好地方。
吹著風看窗外綠意,到了秋冬又是另一種氛圍。
俯瞰下鴨市區景色,沒有特別突出的建物正是京都風格。每年8月16日,在京都周圍山丘上會燒起大文字,為維護各地區望向山丘的視線,所有建物均有高度限制。所以在各城市建築追求越蓋越高的時候,京都有著置身事外的淡定。同時,世界遺產密度最高的京都,無論是誰都不能輕易的變更土地用途,有著嚴格修繕與建築限制。因此,二戰期間京都成為日本領土內國際公認的非戰事區。
最後,這是愛染倉後方圍籬。如果出現騎著馬的武士迎面而來似乎才符合此景!